星期一, 8月 14, 2006

讓孩子快樂升小一 克服適應問題

孩子 9 月要升小一,你是否已不時提醒他:上小一了,大個仔了,要學寫手冊!要自動自覺做功課!要這樣、要那樣……其實,身為家長,也難免緊張兮兮,但父母要是能以平常心與子女攜手面對,予他們充足的信心,會令這個艱鉅的轉折期變得愉快!

這天,香港真光中學幼稚園正進行小一適應活動,老師把學生分了 3 組作問卷調查,問同學們面對升小學會怕甚麼,原來在孩子純真的心中,對未曾經歷過的東西,其實樣樣都會懼怕,學科應付不來佔了大半,除了怕寫手冊、做功課、抄生字、串字……其餘的答案,也很多元化:

—怕書包重;
—驚俾同學仔蝦;
—怕搭校車;
—怕飯難食;
—怕見不到幼稚園的朋友;
—怕老師惡……

個別聰明的孩子,在老師還未安慰他前,他們已在自我安慰:「我唔驚,我知有兩個同學,會同我一齊上小學。」老師婉言安慰,並幫助他們分析:「係呀,不過升到小學時,其實大家也會認識好多新朋友的!」

建成功上學經驗

一輪討論,再配合實際到小一上課的經驗,學抄手冊等活動,小孩子再回到班上時,臉上都變得釋然,並與老師一同把「怕」的面具逐一塗抹掉。

事實是,每項困難多少都是由孩子自己想像而來,原來小學教室不如想像般大;同學仔不會無故欺負自己、老師也不會隨便罵人、不會因不懂做功課而罰留堂、沒帶文具也不是大問題……

當去除疑慮後,他們進而對上課模式產生期盼,並開始好奇地詢問課室的一切:「後面度門有甚麼用??黑板前面點解要升上了一級…」還有:「是否可以當風紀?是否會有中文作文?小息時可去哪處玩?幾時可以游水(學校有個標準泳池)?小學會否有男老師……」

多元活動助過渡

香港教育學院導師梁玉蘭指出,小一最重要的改變,是要由幼稚園活動性高的校園環境,轉到較為單向、要求更多專注力的環境,孩子會容易感到疲倦。

幼稚園時,學生只須應付一兩位老師,感覺受呵護,小學則要面對不同老師和要求。「但家長應要道出正面信息:『上小學不會完全沒問題的,例如上堂寫東西不能寫得太慢,但你可以學寫快?』。」

然而,經過學期初的包容期,真正的衝擊最常出現於默書測驗開始之際,這往往令家長緊張起來,甚至對子女開始有情緒。

梁玉蘭稱:「功課測默的衝擊的確較大,但這方面應在選校時已先了解學校的方針,以及慎重考慮孩子的能力。而面對大量作業,家長要放鬆心情,可適度以遊戲形式來溫習,不要迫孩子坐定在書桌前,可以坐在草地,也可以用手指頭在手上寫。家長有情緒,是因為孩子未能做到標準,但那標準應有彈性,例如有些學校學期初便要默一整篇課文,自然有壓力,家長可把課文寫一半,讓孩子來填充,雖沒有全部默,但填的時候他已看過文章了,其實,溫習過程最重要是有空間。」

另方面,對於有些家長選擇預早給孩子上補習班以應付小一,她不表贊成,「補習班所學的和真正上學時是否能?合呢?很多時結果只是要多適應一次。實際上,小一要面對的問題,超過課堂內的種種,倒不如暑假多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藉接觸不同環境和朋友,培養解難能力。」

大體是快樂的

香港真光中學幼稚園盧慧英副校長指出,升上小一,孩子們最開心是發現自己長大了,小息時可以決定去哪?玩。她常鼓勵家長和小朋友,要認同小學也有快樂環節,同時家長之間最好能維繫緊密的關係,家長若能互信,坦白個人問題,才不會坐困愁城,看得到自己問題的普及性,也會釋然。而小朋友知道雙方父母是好朋友,也會彼此支持,成為玩伴。

--------------------

升小一錦囊
 ˙帶孩子視察新校舍及周圍環境;
 ˙教導孩子認識小學學科;
 ˙教導孩子執拾文具;
 ˙教導孩子看時間表認識上課時序;
 ˙教導孩子執書包;
 ˙訓練孩子早睡早起;
 ˙與孩子一起編製做功課及溫習時間表。
 (資料由聖雅各福群會青萌銅鑼灣綜合服務中心提供)
--------------------

家長的話

在真光幼稚園的小一家長講座,邀請了 4 位家長講心得,她們均認為,原校升讀是最佳的選擇,省卻很多煩惱。

李太(左):「在適應上最重要是培養孩子早睡早起,要吃好早餐才出門;我們全家已有共識,調配作息遷就孩子,同時對他的適應問題也不會太心急。」

鄭太(右):「要對孩子有信心,不要與別人比較,對孩子要有要求但不要過分緊張,不可責罰,因為孩子都有壓力。我女兒試過被隔離同學取去文具,老師處理得好,給時間她試?自行解決,女兒學會了予同學下台階,同儕問題會教人成熟的。」


親子 C09 香港經濟日報 胡麗珊
2005-06-13

標籤:

寶貝上小學 先學基本能力

寶貝上小學 先學基本能力
做家事 整理書包 準時睡覺 幫助適應


學會心理調適

唯瑄是家中的獨生女,自然備受疼愛,但媽媽希望她不要覺得自己孤單、造成不合群或孤僻的性格,所以常會和社區媽媽、幼稚園同學的爸媽,一起到郊外遊玩,不僅可以互相交換養育子女的心得,也可讓唯瑄多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懂得分享。陳玲玲說:「現在父母生的少,除了希望孩子有獨立而不依賴的性格之外,我覺得讓孩子學會和別人相處是很重要的。」

陳玲玲提到,她觀察到唯瑄很喜歡「仗義直言」,例如看見別的小朋友被欺負了,她會告訴老師或媽媽,陳玲玲笑著說:「唯瑄把團體生活視為是有秩序的,她願意遵守一些規則,所以當別人有脫序、不合常理的行為時,她會希望有人告訴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

專家說 適應團體生活

上小一的小朋友在幼稚園裡是年紀最大的,但在小學裡是最小的,心理上的調適要靠家長多在開學前和他說明,但不要嚇唬他:「你如果不合群老師就會處罰你。」小朋友能否好好地和同學們相處,除了個性因素影響之外,只要小朋友不是脫離團隊行為太多、在開學前已能適應生活作息等,就不是太大的困難。例如孩子可以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會穿衣服、已學會每天一定要吃早餐等這些生活習慣,通常,越有能力處理好自己事務的小朋友,會更快適應群體的學校生活。而且,在家裡可讓小朋友幫忙做一些家事,因為在學校也會輪流做值日生,應該要養成他平常就有這些習慣。

學習型態調整

幼稚園是以「教保」為主,小學則是以「教學」為主,所以學童的學習心態要調整過來。媽媽現在常常會告訴唯瑄說:「只有上過大班的人才能去上小學喔!表示妳長大了,要開始學習轉變成大人的能力,妳還是一樣可以做妳喜歡做的事,像是看卡通什麼的,不過要先做完老師交代的事情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希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成長空間的陳玲玲,從不強迫唯瑄去上各種才藝班,只有像彈鋼琴,因為是唯瑄自己想學,所以媽媽就帶她去上課。也因為沒有特別上語文課程,全職家庭煮婦的陳玲玲會將基本的注音符號學習融入生活中,例如唯瑄愛喝奶昔,媽媽就教她「奶昔」怎麼拼音,注音符號怎麼寫;至於算術,則是由爸爸陪唯瑄玩撲克牌的撿紅點,在遊戲中培養對數字的概念。陳玲玲認為,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是「給他開很多扇窗」,但要讓他自己選擇未來的路。

專家說 先學太多 影響學習興趣

許多媽媽擔心孩子上小學後會跟不上進度,在升小一的暑假拼命帶孩子上各種課程,事實上有時若孩子超越其他同學太多,會對「上學」這件事失去興趣,也沒有學習動力,因為他覺得「我都會了」,在課堂上的專注力也會較差,所以升小一的小朋友,父母不用過於緊張,且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只要有一點基礎,不至於和同學差太多。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不插嘴」,上課中若要講話應先舉手,或是知道要在固定書桌上做功課,給他獨立,旁邊沒有電視、玩具干擾的空間。

基本能力先訓練

在學校開學以前,幼稚園的老師和媽媽,都帶唯瑄去參觀過國小了,讓她知道「上小學」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學校的環境和幼稚園不一樣。還有像是「上廁所」這件事,家裡和幼稚園通常是坐式馬桶、國小卻是蹲式馬桶,如果沒有經過練習,小朋友會有尿不準或尿到褲子的情況。陳玲玲在家中會讓唯瑄練習在浴室的地板上練習,她告訴唯瑄:「妳把褲子脫下來後,手要把褲子拉著,自己看看要多高的角度才不會尿到褲子。」而且,很重要的是作息的調整,為了讓唯瑄可以早點上床睡覺,媽媽都會跟她說:「如果妳準時上床睡覺,我就講故事給妳聽。」另外,很重要的是學童安全問題,陳玲玲更是再三告訴唯瑄:「即使是附近的叔叔說要接妳回家,妳都不要答應。」陳玲玲更與唯瑄有「約定密語」,強調如果不是媽媽去接,那個人也要能說出只有母女倆才知道的「暗號」,而且密語不可以隨便告訴別人。

專家說 討論幫助學習

家長可帶小朋友多走幾次上下學的路線,留意他會不會自己過馬路、遇到危險時會不會求助等問題,多用討論的方式,設定情境讓孩子自己想答案,看遇到問題時應該怎麼辦,而不是先告訴他解決方法。另外,建立小朋友的閱讀習慣也很重要,除了閱讀能力的加強之外,更有助於他學習思考的能力。

家庭新聞
MN06 台灣蘋果日報
2005-07-17

標籤:

升小一準備

孩子快將升讀小一了,父母除了要為子女張羅新課本、新校服,在物質方面作萬全充足的準備,同時亦不應忽略孩子在心理方面的適應和調節。

寶血幼稚園在協助高班學生面對升小一這個人生大轉變時,以連串活動為即將離校的一班畢業生作準備。

該校蔡老師的經驗之談:「小孩子升讀小一,或會有所憂慮,害怕再也見不到老師、同學或應付不了家課等等。」

為讓學生作好準備,以面對新環境,校方從簡單基本開始,讓學生書寫家課冊、認識不同科目的小學課本、學習自我介紹等。不過,空談總不比實地考察,故此老師帶領這批準畢業生參觀小學校舍、與小一學生作交流對話,搜集第一手資料,了解小學的實際生活模式。

而師生間的交流會,讓學生與老師分享升學感受及心中疑慮,協助舒解他們的不安情緒。三年來由初相識到依依不捨、離別在即,師生、同學間的情誼當然值得珍惜,於是一班畢業生又分別製作個人小禮物贈送給「特別的人」,並以心形紙張寫出畢業感受或對同學的祝福,然後互贈或影印留念,小小心意,一一都是為了讓這群離巢小雛有個美麗的總結。

升上小學,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小孩子需要時間好好適應。蔡老師提醒家長:「孩子最初可能因適應問題而影響到成績,這點父母應接受,不應過於緊張成績,要與子女多作溝通傾談,幫助他們適應。」

該校甘校長則說,相比起學業成績,家長更應留意的是孩子上學時是否開心愉快:「若孩子能愉快地上學,並與同學好好相處,學習方面自然亦毋須擔心。」

﹏﹏﹏﹏﹏﹏﹏﹏﹏﹏﹏﹏﹏﹏﹏﹏﹏�
由香港電台及教統局聯合製作的《教學新文化之幼兒教育系列》,逢星期日下午 12 時 50 分於無線電視翡翠台播出;並於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 tv.rthk.org.hk 視像直播及可供重溫。

親子C09 香港經濟日報 呂惠如
2006-08-03

標籤:

過渡小一適應期 家庭作後盾

親子C09 香港經濟日報 鄭家如
2006-08-04

----------------------------------
過渡小一適應期 家庭作後盾
----------------------------------

要為即將入讀小一的孩子作好升學準備,家長最常聯想到的,就是報讀升學預備班,或是在暑假期間每天提醒孩子新學校的種種、甚至預先溫習備課等。但除了這些,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不妨拋開說教,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幼稚園到小學的人生新階段。

家長不要輕看孩子升讀小一的適應期,否則孩子一旦認定學校不好,就會對上學產生抗拒,甚至不喜歡學習。香港教育學院評估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文家安指出:「小一適應不單是學生和學校的責任,家長亦應小心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動機及興趣。」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副主席余榮輝認同,家長應關注孩子升學後的情況,要是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不可輕率地以為只是過渡期反應,更不能將責任推向學校。在此適應階段,家庭的生活模式及培養良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調校進度

文家安續稱:「孩子告別幼稚園的玩樂世界,暑假過後即投身長達 6 年的小學生活,在開學首天,孩子就要面對過千名同學,相比幼稚園是十多倍的人數;而每天上課學習,又要一班數十名同學一同安靜守秩序,孩子是否已準備好?現時大部分小學都會設為兩星期或一個月作為新生的適應期,家長大多會跟隨此進度,並期望孩子應付得來。在這短短適應期後便一切如常,但事實上,有部分孩子到了年底,仍不愛上學,常會肚痛或頭痛生病等。眾所周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學習進度有快有慢,適應環境亦如是,所以家長應將適應期延續至一整學年,讓孩子慢慢調校。」

他指出,從過往觀察中,女生較男生乖巧,這是因為大部分女生用耳朵(聽覺)學習,坐下聽課是較易適應的行為;但男生因以肌肉(觸覺)學習,對於小一要坐定定上課,會有一定難度。因此,他建議家長在家中放置屬於孩子的小桌椅,讓孩子慣於坐下來面對桌面遊戲,培養能安定下來的歸屬感。

認知獨有文化

部分家長亦會刻意帶孩子參觀小學校園,以便了解校舍的環境及空間感,余榮輝認為家長還可以多做一點,他解說:「家長對學校的文化往往了解不足,而這是很重要的事情,簡單如校服服飾和鞋子,若學校非常重視統一標準,而家長不留意的話,便會惹來不必要的爭論。」舉例說:上運動課時,學校要求學生穿?全白的運動鞋,不可有牌子標誌或顏色等,而家長購買時只專注球鞋的功能是否有效保護孩子的足部,因而忽略了鞋子的標誌或顏色;要是家長不了解學校的準則,便會招來「見家長」或「記名」等煩擾。「每間學校的文化都不一樣,家長應先作了解!」

此外,余榮輝亦特別提到,即使家長要投訴老師,都不應在孩子面前指摘老師的不是,因孩子仍要在學校學習,家長有任何問題好應跟老師私下討論,在孩子面前訴說老師的不是,長遠對孩子學習有一定影響,會令他不愛學校,不想繼續在學校上課,甚至難以有愉快學習的經歷。

打開閱讀天空

兒童無限負責人劉詠思亦建議家長可趁暑假帶小朋友多到戶外學習,或是到圖書館,以說故事方式,令孩子認知道平面文字的學習空間廣闊,從圖書中建立親切感。

幼兒期的孩子,對文字非常陌生,家長鼓勵孩子看書的同時,應多說故事給孩子聽,吸引孩子細閱圖書的內容。她稱:「部分有圖書課的學校,會安排孩子於校內借閱書籍,對於沉重書包內滿是課本的孩子,有時並不明白為甚麼還要到圖書館借書,因此,家長不妨預先帶領孩子走進閱讀世界。」

﹏﹏﹏﹏﹏﹏﹏﹏﹏﹏﹏﹏﹏﹏﹏﹏﹏�
小一適應提示:

家長不妨代入自己要轉投新公司,需要多少時間來適應?孩子的適應期會是你的3至5倍,因此家長應以整年小一為適應基礎。

要是不能放假陪伴孩子上學,也應在開課期間,將下班時間稍為調校,讓晚上有充裕空間細聽孩子說說心底話。

別經常提示孩子大個仔要做小一大哥哥,可引用遊戲機術語,因孩子進步了,要過關升級,令孩子對升學產生如玩樂的開心心態。

了解學校文化,如校服服飾或書包掛飾的標準,家長都應注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

有時多做課外練習,反會嚇怕剛入學的孩子令他產生恐懼;應改為多到博物館或圖書館參觀,增強孩子多元化學習。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