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23, 2006

堅持教改! ─堅持教改中的甚麼?

堅持教改!─堅持教改中的甚麼?
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黃毅英


近日教改波瀾再現,事件經過,不待多言。有關方面對「喝停教改」的言論作出回應,認為教改方向正確,不應以個別事件否定,應堅持教改,渡過此教改之樽頸地帶。

教育改革本來就應是連綿不絕的事情,沿著教改中原有的一些(錯的)路向繼續走下去可以說堅持教改,在目前的狀況中進行「撥亂反正」也可以說是堅持教改。所以「不要讓教改停下來」(所謂「急煞車」),首先要搞清楚所謂教改,其內涵與精神究竟是些甚麼?所謂社會轉型,又是轉到些甚麼型?是「知識型社會」的美麗烏托邦,還是全球化大財團壟斷的超剝削?

有關方面將成立專家小組探討教師工作量,筆者認為這並不徹底。這是全面檢視教改的時候了。究竟那些是值得投放的工作量?那些是架床疊屋所導致的工作量?那些是教改值得堅持的元素?又那些是教改中必須調整的部分?

教改的重要板塊
筆者以為,今天的教改以四個重要板塊體現:教改、學制改、課改和考改。

先講課改。似乎大家都歡迎「學會學習」、「走出課堂」等字眼,認為方向是對的。以「愉快學習」否定傳統教學。我們首先要考慮「愉快學習」和「學到?」(有實質的學習)是否相融。這種以「共通能力」為主軸的課程取向蘊含著淡化學科和著重跨學科經驗,包括專題研習,全方位學習等。西方國家早在1950年(或更早)經已提出,但其中仍有不少存疑之處。這種取向,有可能削弱堅實的基本功,而這些基本功對創意思維等其實甚為重要。外國愈來愈發現「傳統教學」中一些以前認為保守的元素有其可取之處,其中包括練習,背誦、學科硬知識等。由「死記硬背」轉向「食腦」、「做醒目仔(女)」當然極為吸引,但確有「基礎不穩」、「不讀詩無以言」之隱憂。若在學理上未有定案,在安排上尚欠細緻考慮,在大家不知情這有「顧此失彼」之可能(更遑論心理準備與共識)時,貿然推行如通識教育一類之課程,只是將課程發展變成一小撮人的遊樂場,有把下一代變成「教改白鼠」之嫌。

再講學制改革,新學制除了通識教育變成了課程時間中之「白象」(於是進一步削弱傳統學科的份量)外,就是把已經十分嚴重的學生個別差異擴大。文理不分流本來有其應然性,但將來在一些主要學科(中、英、數、通識)?,基本上全人類都是學同一個課程直至中六,其水平無可避免地只能遷就中游,容易做成「均貧現象」。至於選修科,看似選擇多了,但其實學校有班節上的考慮,只能提供一些「套餐」,而學校如何選定「套餐」,至今仍無所適從。再者,不合理地界定一些學科(如中史科)為「夕陽科目」,任教者人心惶惶。摸不著頭腦的是:十年窗下鑽研的中史及中史教學法何以一夜變成「負資產」,中間只不過是一些有權重組學科的人士把某些學科幹掉吧!

教改是甚麼?一個最大的主軸是質素保證上。由問責、質素保證視學、校本管理到各種基準、校評、外評、校董立案法團等,在在都體現著這個精神。納稅人每年投放在教育的資源龐大,向之問責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隨著管理主義的肆意膨脹,教師把大量精力應付這些文件性工作,包括撰寫報告,撰寫優質教育建議書,營運不同的額外資源等。這些基金、項目、計劃(如與大專院校合作)已不是?了改善教學而開設,而是因?要有這些項目而有這些項目。因?大家都知道,這些都可以是「挂橫額」的內容,也可能是吸取「生源」,逃過「殺校」厄運的方法,似乎「互相撕殺」(美其名?「良性競爭」)已成功攻入黌宮。這還未夠,由於嚴重的不互信,除了以校長、家長、學生(有些學校已開始由學生評老師)去監察教師,更用其他機制,如校評、學校概覽、增值指標等監察校方,而一刀切的機械性各級監控也愈來愈不容許學校有各自的特色。原來教改的最大板塊就是管理主義與表現主義,以外行領導內行!

如前所述,教育面對公?是天經地義之事,教育當局正正就是應該代表業界,在決策時反映教育界的獨特生態,於是應能在各個觀點中找一個既滿足向公?問責,亦不桎礙行之有效日常運作的平衡點。可惜教改一開始不信任前線教師,一口認定他們全部只會抱殘守缺,本來應是實踐教改的前線隊伍被打成整頓之對象,更遑論透過教改促成教師之專業對話和專業自主了。只狹隘地用「蘿蔔和皮鞭」鞭策教師而沒有充分發揮一些有教育良心教師的內在動機,調動其最大積極性,教改舉步維艱,進退失據,可謂不言而喻。

再下一個就是考改。基本能力測試與校本評核本來是要減輕考試壓力,但在課改把評核範圍大規模膨脹到各種共通能力時,情況就變成事事要考,而且滲透到每一個環節、每一時段。「趕走了」小六學能測驗和會考(會考與高考合併)卻變成年年考,時時考。而在殺校(及指責被殺學校「死不足惜」),事事公佈的陰霾下,各種考試評核的準備、操練、集訓、只有多,絕不能少(太少時家長也不會放過你!一邊廂說「求學不是求分數」,另一邊廂增值指標、「殺校」等均小不了分數和各項量化數據,儼然性格分裂!考試壓力是增是減,大家到校本評核及基本能力測試全面推行時大可拭目以待。

上下交煎
哪一行沒有壓力?何以作?學生典範的教師會變得如此脆弱?因?教師已處於上下交煎的局面。上面自然有管理主義衍生出的大堆工作及「殺校」、「殺科」、被批評抱殘守缺(如不懂IT)的「幾把刀」。學生家長在一片問責氣氛下,投訴有增無減,這些投訴有多少合理不得而知。但我們又是否願見我們的下一代好逸惡勞,學不懂就只歸咎於課程深,老師教不明白呢?

有良心的教師最悲慘的不只是陷於「教師耗盡」的泥沼,而是想真正備好課,教好書,與學生傾談的時間也被「非教學工作」所吞噬。換言之,現時的教師工作量問題不只是教師太忙的問題,而是教師本來想在教學上投放心思,但這些時間都被另一些工作所佔用,眼見本來可與學生多點溝通,多點關愛,但只怨體力不支,這種悲涼,不足?外人道。一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而作?家長,我們又情願老師把時間用在哪些領域呢?

諷刺的是,我們?了保證教學質素加進了許多保證質素機制,教師?應付這些機制疲於奔命,結果是真的教得不好(因?時間不足),於是有可能出現「質素真的不濟而只因?質素保證的過度推行」之「自我應驗預言」。換言之,教師所面對的不少工作,未開始已知道不可能做得好的了。而不少「汰弱留強」行動,包括半職,提早退休計劃等,也很難預料所汰的是「弱」還是「強」,最終有可能引發一批有能力、有經驗教育工作者的「逃亡潮」!

所以我們要對付的,又豈止是教師工作量這?簡單?

HoME教育/學校雜談

標籤:

1 Comments:

Blogger 怪事 said...

你好

我們最近進行一個教育改革的活動
名為”萬人考大學”
這活動目的是讓教學品質有問題的大學系所停招和退場
藉此改善台灣大學過多卻教學品質不良狀況

不管是十年前的教改還是現再的二次教改
都是以學生家長和老師為主要受眾
但是現再我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
教改的受眾能不能換為大學院校本身也要改革?
也就是說
教改需要忍受那些不求上進的大學學店嗎?
現在的大學真的全部都具有資格”教育”學生嗎?
考試不合格的學生要重新學習
不適任的老師要調離工作崗位
然而評鑑不通過的學校卻還是可以招收學生???
大學退場機制喊了很久
卻沒有大學願意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給學生良好的教育
真的每一個大學都這麼好嗎?
那些教學品質有問題的學校
難道我們都對他們無能為力嗎?
最近
我們組成了
萬人考大學的活動
目的就是希望
教學品質不好的大學能夠立即停招
讓學生能夠受到真正的教學
讓學生家長辛苦賺的教育費用
得到真正的實質教育內容
讓學生唸了四年大學得到的
不再只是一張求職碰壁的文憑
如果你願意傾聽我們更多的看法
請上www.wretch.cc/blog/hero1999tw

謝謝

12:27 上午  

發佈留言

<< Home